- Cornelius Cardew.Piano Music 1959-1970 / John Tilbury
英國作曲家Cornelius Cardew(1939-1981),曾師事Stockhausen,而後受到美國作曲家Cage,Feldman,LaMonte Young等的影響,採用不準確與機率的手法與思想來寫作.另外在學院派的圈子中,是少數表現出強烈政治傾向(反美反蘇反英)的作曲家.不過這張專輯所收錄的作品,都是他在投入政治運動,而寫作較為入世的作品以期宣揚政治理念前,以實驗性的手法所寫作的鋼琴作品.
- Giacinto Scelsi - Canti del Capricorno (摩羯座之歌)
義大利作曲家Giacinto Scelsi(1915 - 1982),近來最受其作品中聽似簡單但卻又神秘難解的內涵所深深吸引著. 目前在所有他作品的錄音當中,最感到驚駭的,除了由作曲家密友之一Joelle Leandre演奏人聲加料版的低音大提琴獨奏'Maknongan'之外,就是這首"摩羯座之歌"了.
這個作品共有19個片段,裡頭大部分是只有演唱者solo,或有幾個片段搭配著薩克斯風或打擊樂器(如日本的太鼓)等伴奏.而演唱者與樂器在每個片段裡僅演唱或奏著單單數個音高,但演唱者被要求著高難度的演唱技巧或口技,當中除了要演唱微音之外,還要發出如吐瓦喉音般的雙音.可能我們會不由得聯想到同樣是超高難度的人聲作品,Berio的Sequensza III,不過相較之下,這首作品散發著更為黑暗渾沌的特質,猶如上古女巫持掌著密儀的姿態.
在這張錄音裡演唱的聲樂家是平山美智子,亦為作曲家的密友,當年便是作曲家因為曾聽到她演唱有微音的日本古民謠,便主動找她來演唱他的作品.另外在廠牌Montaigne也有她和Arditti Quartet合作的'Khoom',也是首綺麗的特異之作.
- 黛敏郎 - 涅槃 交響曲
日本作曲家黛敏郎(1929-1997)出生於橫濱,在日本完成大學學業,並接著留學法國繼續學習作曲.而後回到日本引領當時的日本當代音樂活動. 黛敏郎本身也作過相當多的電影配樂.
涅槃交響曲是黛敏郎1957-58年所寫的作品.這時候也是他開始研究日本傳統音樂的時期.儘管他也曾寫作過電子音樂(其作品便是拿鐘聲作分析),但在這裡對著傳統的西方與東方樂器的聲響當中,具備的豐富複雜的波形結構與泛音比例具有更深的興趣與探究趣味.配器中包含日本寺廟所使用的鍾,來自黛敏郎本身便對鍾聲有著相當深的迷戀,其聲響在此豐富作品整體聲響,也在作曲家心目中有著涅槃象徵的體現.曲子裡也加入了佛經唸誦與'聲明',除了其聲響與節奏效果之外,也來自作曲家在宗教上的興味與自身追求其神秘的熱衷.
- 丹波明 - 作品選
丹波明(1932-)這位日本作曲家,意外的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資料,大多找到的是法文的資訊,可能因為他是留法的關係. 從模糊的LP封底scan上的法文簡介(我不懂法文啊...),只能大概曉得他是梅湘的學生. 這張所收錄的作品聽起來,都比較受當年的歐洲前衛作曲技法影響的樣子,幾乎沒有日本音樂的色彩.感覺偏向當年Penderecki所寫的音樂,音樂色彩豐富,內容騷亂瘋狂,一張讓人相當印象深刻的專輯.
- Giacinto Scelsi / Joelle Leandre - Okanagon (hat ART CD 6124)
這張可說是引領我進入Giacinto Scelsi的音樂的專輯之一.去年能在誠品音樂館翻到這張cd後,便一直想寫些心得或介紹,結果一直拖到現在.Giacinto Scelsi這個人的確非常神秘,在某個介紹網站上說他還不許別人拍他的相(儘管某張Kairos的Scelsi作品cd裡就有他的照片...),據稱曾旅行過印度,尼泊爾等地,但是就算是長期跟隨他的好友平山美智子,對此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他的音樂理念與作品,也是常常看起來所具有的神秘玄妙的直覺感知遠大於理性邏輯思維.他的微音程作品並不如印度音樂般細嫩甘涼,而是常帶有隱晦心理狀態的解放感,當中還參雜了些許苦澀.許多他的器樂獨奏作品,多帶有極大的即興風格,其原因可能這也是來自創作時便是與這些密友們討論與即興創作演奏出來的.於是這也使得hat廠牌出版的這幾張由他密友們所演奏的cd們顯得更加的珍貴.cd裡的第一首是由Joelle Leandre演奏低音大提琴的Maknongan,在琴聲中搭配著演奏者不時痛苦的吶喊.其他的管樂獨奏作品如Tre pezzi等有著作曲家明顯的風格,在有限音符起伏中營造出有如複音音樂的效果.倒數第二首Okanagon或許可說是此張cd的壓軸,當中粗曠而暴力的聲響來自以直接原始的方式敲打,撥彈著銅鑼,豎琴與低音大提琴,與作品的副標題'the heartbeat of the earth'相互呼應著.最後一首低音大提琴獨奏Mantram,是首旋律優美的甜美小品,溫柔地將聽眾自之前,幾十分鐘幽暗的心理狀態探索旅程中喚回現實世界來.
- Electronics and Percussion - Five Realizations by Max Neuhaus
Earle Brown: Four Systems - For Four Amplified Cymbals
在總譜上有的只是不同長度與粗細的水平線而已. 而這些水平線傾依的許多相異平面們,相互疊合形成不同的模式. 在演奏之中,我會讓我在這些嚴格限制的模式之中找出有趣或相對應的組合,有如即興演奏.
Morton Feldman: The King of Denmark
這首作品從頭到尾皆使用手指來演奏. 因為是如此的輕柔,使得大多數Feldman的音樂有如在pianissimo(極弱)與piano(弱)間的區域用著放大鏡觀看般,我們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物.
Sylvano Bussotti: Coeur Pour Batteur - Positively Yes
這首作品的總譜看起來像是一幅畫,而上面標著指示敲擊法,長度,強度,音高,閱讀方向...等等的符號. 演奏者將總譜放大4倍,再剪成小塊,然後再拼貼成所需的演奏譜.
Karlheinz Stockhausen: No. 9 Zyklus For Percussionist - a spontaneous version, counter-clockwise總譜上嚴格限制音符強度,演奏的樂器,音高與長度. 樂譜以圓環的方式訂在一起,演奏者可從任意一頁開始演奏,並由當初決定樂譜排列的方式,依順時鐘或逆時鐘的方式閱讀樂譜並隨之移動演奏樂器.
John Cage: Fontana Mix - Feed
"Feed"是Max Neuhaus以Cage的作品"Fontana Mix"為操作素材的作品. 在"Feed"中利用回饋的概念來產生聲響. 基本原理是將接觸式麥克風按在打擊樂器上,然後樂器前放置揚聲器,一開始麥克風收集環境聲響,然後經由放大供給揚聲器,於是接下來便形成回饋迴路. 而實際演奏上會有4個如此的頻道架設. 由於參數影響之多與複雜(房間的音響性質,器材的架設位置,隨著演奏時間麥克風的位移...等等),使得作品在儘可能相同的初始條件下演奏第2次,仍會可能得到與第一次全然不同的結果.
- 網路廣播 Avondconcert
http://www.vpro.nl/programma/avondconcert/(荷蘭文看不懂...)這個節目專門播放古典,當代音樂的專題與現場音樂會轉撥,好像也有些早期音樂.更重要的是過期的節目有保留下來,目前看到2002年就已經眼花撩亂了. 強力推薦!!!推薦可從這幾場嚐鮮:
http://www.vpro.nl/programma/avondconcert/afleveringen/8241683/1. Gerard Grisey - Jour, contre-jour2. Isang Yun - Kammerkonzert I3. Salvatore Sciarrino - Lohengrin
http://www.vpro.nl/programma/avondconcert/afleveringen/3530181/1. Marc-Andre Dalbavie - Tactus (Nederlandse premiere)2. Regis Campo - Concert voor viool en ensemble3. Hugues Dufourt - Euclidian Abyss (Nederlandse premiere)4. Tristan Murail - L'Esprit des dunes (Nederlandse premiere)http://www.vpro.nl/programma/avondconcert/afleveringen/2483947/1. Ketiak - Akira Nishimura2. Portrait of Forest - Toshi Ichiyanagi (Thom van der Loo - marimba)3. Enlacage - Tokuhide Niimi4. Under the Umbrella - Jo Kondo5. Hierophonie V - Yoshihisa Taira
- 黛 敏郎 - 曼荼羅交響曲
曼荼羅在梵語中意指佛性,而一般所說的是有眾多菩薩居集而將之圖像化的形像曼荼羅. 恐怕作曲家黛敏郎是將這色彩豐腴的繪畫,與有眾多樂器形成合而為一音響世界的交響曲,逐漸地共響著相互疊合,而自然地浮現出作曲的構想的吧. 但是在這裡卻沒有關於佛教的或是具體教義的涵義在裡頭. 黛敏郎自己也這麼說著"正因為對象是關於思想這種抽象的素材,音樂中一切具體的音樂素材,像是經文等則不去用它,而是打算著達到預期想法中的,去嘗試建構只有純粹地聲響的集合體". 伴隨著"涅槃交響曲"中完成重要任務的獨唱與合唱(經文)便沒有被使用進去. 然後,這首作品的初演是在1960年3月的<三人之會>(團伊玖磨,芥川也寸志,黛敏郎)發表會之中,由岩城宏之指揮NHK交響樂團演出.
第一樂章:金剛界曼荼羅. 金剛界是佛(大日如來)智德之世界,此曼荼羅便是將這些以圖繪表現出來. 自打擊樂器的敲擊與鋼片琴的聲音開始,在長號的滑奏之中點描般的打擊樂器們相互混雜著行進,到了中間隨著自由速度讓動與靜激烈地對比而交錯下去. 在滑奏起伏之間,雙簧管等各式樂器編織出華麗的色彩. 不久單簧管吹出東方色彩的旋律而難得地出現有優美音調的樂段, 再次地混沌世界再現的最終,是象徵大日如來真理的梵鐘鳴響,低沉的持續音延伸至終結.
第二樂章:胎臟界曼荼羅. 胎臟界是好比是琢磨培育人類生而便有的佛性,有著如此教義的世界,與金剛界共同形成密教的二大世界. 曲子指定要"極端地緩慢",前樂章中的持續音仍反覆而延續著,小提琴的獨奏與鐘的加入,使神秘的淨土世界逐漸地開廣了起來. 長笛斷斷續續地模仿鳥兒的叫聲, 在中段,流動著的悠揚旋律,由於鋼琴與打擊樂器的加入,而逐漸激昂了起來. 不久鋼琴連續演奏琶音節奏,以大太鼓猶如崩解般的下降音型連擊為底,銅管的咆哮堆築出最高潮,最後由梵鐘的鳴鐘法(Campanology)無限空間中廣延而和緩地結束.
參考資料:
曼荼羅の世界http://butsuzo.cside.com/buddha/html/bmandara.html
黛敏郎の音楽 日本の作曲家を聴くhttp://www003.upp.so-net.ne.jp/johak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