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8, 2005

July - December 2004

兩張越南傳統音樂的專輯(一)

越南的歷史和文化,甚至語言一向受到北方中國很大的影響,而音樂也不例外,除了樂器原型幾乎皆來自中國,也是用五聲音階,曲調旋律許多聽起來也和中國的樂曲類似. 不過越南音樂也吸收了些印度音樂的元素,例如越南音樂特色中的即興與裝飾奏的風格.而在近代與西方文化接觸與成為法國殖民地之後,自然也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像是一些合奏曲的配器與編曲很明顯地聽起來就是有運用到西方音樂的樂理.

The Music of Vietnam, Vol. 1.2

這張是在38度C入手的.原本是要找這廠牌出的亞美尼亞音樂專輯,不過也順便連柬埔寨的甘美朗音樂一起結帳了.這一張收錄的有宗教儀式的音樂,民間傳統音樂,器樂合奏曲與戲曲音樂.而在CD小冊的前言,提到這套系列的誕生是希望能藉由世界語言,音樂,增進愚昧與無知的米國對越南的認識,進而促進兩國的友好.然後在解說開頭,又再狗幹西方與米國人一頓,看了不免苦笑...

可能是我太大驚小怪了,但是這一張實在好聽到讓人不可置信,每一首(不誇張)都相當動聽,尤其是最後一首,連神靈都會動容啊!!!這種聽起來明明就是中國音樂,卻又飽含"異國"色彩的調調,可說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為最近聽最多次的CD之一.

著迷於詭異的東西... Dernd Alois Zimmermann - Die Soldaten

這一齣歌劇的DVD其實約在兩年前就入手了,不過內容實在不輕鬆,一直到今天才一股作氣的把它看完. 雖然Bernd Alos Zimmermann的音樂一向不甚討喜,不過偏執,粗暴,濃厚和不穩定的特質倒使得這齣歌劇散發異樣的光彩,當然舞台設計與視覺效果也是功不可沒. 劇情中貴族軍官勾搭引誘女主角Marie到後來"玩"壞她,以及劇末所有人皆深陷士兵步伐聲的地獄之中,被某種程度上隱喻個人意識盲從於集體意識與受到無 止境的侵害,在歌劇中更直指軍國主義與德國自己的文化傳統就是元兇之一(借自顏涵銳先生評論一段). 從結局來看,Zimmermann對人性的看法是非常悲觀且無解的,也使得整個歌劇壟罩在非常高壓的氣氛. 相較之下,有能用鼓聲大亂納粹集會的幽默性的小說"錫鼓"似乎較能獲得更多的共鳴.

德國戰後音樂50年 (裏心得)

原先是只打算就收前兩套管絃作品,因為裏頭收錄的不少曲目都是選粹而已,實在有違CD收藏的潔癖. 不過在聽完兩套管弦音樂作品之後,驚艷之餘,已經在認真考慮要收Konzertmusik底下其他幾套作品集了.看來開始需要和佳佳訂片的林小姐打好交情了嗎...?

儘管是選粹,不過曲目相當的多樣化且讓人驚喜. 這些曲子裡,除了有一貫學院派孤高的氣息之外,也有睡夢中也依稀可聞,猶如自地獄傳來的混沌聲響,及全然無調性,荀伯格般緊張,粗暴而狂熱式的抽慉,到極端壓抑,孤僻而寥寥數語的沉默,與聽似一板一眼卻猶如在虛無廢墟間漫步的腳步聲;當然也有保有古典浪漫遺風與結構的管絃作品,但卻讓人頓失時間感,惘然失措. 其實曲目單裡有許多並不是德國裔的作曲家,不過整體呈現出來的卻似乎巧妙地拼貼出德國與德國人的精神狀態,儘管我不清楚為什麼會如此的空虛與壓抑,或許也有可能我受到CD封面照片中德國建築物不少的影響.

另 外認識到Hartmann,Henze,Schenker,Isang Yun等的音樂,是聆聽這套專輯的收穫之一,Hartmann口味很重,值得一試. Henze的音樂也是讓人意外,聽起來有如Malher第十號交響曲的餘響. 妙的是記憶中以前Hartmann,Henze和Isang Yun的唱片幾乎都還很齊全的分別堆積在台北市幾家唱片店的cd架上,猶如無人聞問,標示著消逝之地的塵封地圖集.

幾張越南音樂的CD(二)

幾個介紹越南音樂的文章網址:

越南音樂與中國音樂有何不同

越南音樂

An Introduction to Vietnamese Music


下面兩張CD皆是越南南方的傳統音樂,稱作"don ca tai tu",在以往是提供民眾休閒娛樂用的. 一般都把它翻作"amateur music",但實際上都是由專業或半專業的音樂家來演奏. 而其原意指的是有才氣或天才般的演奏,意謂不論背景與地位,只要樂師有能力就能加入樂師們各自形成的圈子中. 而此多少反映了早期越南南方不但有原住民,陸續也有自中北部遷徙的越南居民與避難至此的中國福建與廣州人,相互交流與融合之後,舊有傳統的急速改變與適應,以及新秩序與文化的形成. 隨著之後流行音樂與自宮廷流傳下來的曲牌相結合,樂師們自我的創新,也接著促成在20世紀初南越新的戲劇音樂(HAT CAI LUONG)的興盛.而這個樂種至今已成為南越音樂的珍寶.(第一張CD的小冊簡介)

但nguyen vinh bao也提到在現今西方音樂的入侵與影響之下,傳統音樂已經離越南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儘管仍有許多音樂家致力保存這項音樂遺產. 最後也將成為如同亞洲與非洲其他地方的音樂藝術一樣,漸漸死去.(第二張CD的小冊簡介)

南越的"amateur music",或許多數西方人聽起來覺得跟一般的中國音樂差不多,不過要是拿給中國人或台灣人聽,我想大多數都會覺得是"走調"或甚至"無調"的中國音樂. 坦白說一開始我也是有點難以接受,不過其自由即興的風格還是吸引我耐著性子多聽了幾次,不得不說有著不可言喻的後勁.

比較起來,之前介紹的"the music of wietnam vol 1.2"的樂手則都是來自北越的河內(Hanoi)的樂手,許多合奏音樂,聽起來應該都是宮廷音樂的曲子(儘管CD冊子上沒寫),與一般我們熟悉的中國音樂相差無幾.

1. Tai Tu Nam Bo: Saigon Masters of Trad Music

wergo出版.集合老青兩代4位樂師的演出.

2. nguyen vinh bao ensemble

ocora出版. 高齡80多歲的nguyen vinh bao精通多項樂器,會自己製作樂器,也是當今最好的dan tranh(多弦琴)演奏家,可說是越南傳統音樂的象徵之一.


第6號弦樂四重奏

以前在看"家變"的時候,曾偶然的的把這個曲子作為背景音樂. 之後便一直對這兩個作品偶然契合的共鳴念念不忘,不僅是因為對於小說中對於家庭結構的探討有著很深的感觸,音樂中散發出極端的憂鬱,也讓人幾乎無法自拔.

不過從作曲背景來看,在譜曲之時,作曲家正面臨的是母親重病與世界即將陷入大戰的精神折磨,與小說中幾乎與父母決裂的憎恨與厭惡還是有基本的差異. 不過或許在憂鬱氣氛中包含些許的悔恨與自責感,正與小說中主角對於幼年時光的回憶相互應和著. 或許我們可以再牽強地比較,在曲式分析中形容的,曲中的拱形結構,由於時間與憂愁而形如枯槁,失去了昔日(第4號與第5號)的生氣與活力,最後猶如是參加自己喪禮的一位不速之客,與小說中的父親有著讓人訝異的重疊印象. 當然小說與音樂中獨特的自創詞彙與架構都對讀者或聽眾構成了相當大的挑戰,可能是無數相異之中另一個些微相似之處.

Zoltan Szekely的Hungarian String Quartet與Sandor Vegh的Vegh Quartet對於這一首作品的詮釋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演奏,在這首比較回歸到弦律性,"比較"不搞暴力的作品還是由那個世代的演奏家來詮釋才會比較有味道,尤其在第2與3樂章的民謠素材的處理,以及第4樂章的氣氛.


10/21 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音樂會

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前幾年LPS就曾經來過兩次,很可惜由於個人過於懶散的性格,而沒有參加那兩次的音樂會. 而這一次的音樂會曲目,除了兩位法國作曲家Pilippe Leroux和Andre的曲子"De la vitesse"(速度論)與"Tempus perfectum"(完美的節拍)之外,也仍包含招牌曲目Xenakis的"Pleiades"(星群). 或許是友善的價位與幾次來台所培養出的人氣,這一場音樂會的人數己幾乎達到8成以上,讓人頗感意外.

第一首曲目"速度論",自節目單上的簡介來看,作曲家意圖在此結合兩種聆聽與接收音樂的方式:'書寫',關於圖像的空間配置,與探索強調關於強調作 品推論性的面向. 與全然相反的,屬於連續聲響的執行,此主導關於材質的概念,與提供另一種引人沉思的聲音性質. 自然從演出結果來看,作品猶如一種抽象的聲音雕塑,演奏者有時會以實驗性或另類的方式演奏樂器,例如敲擊置於水中的樂器,或是用鈸擊地,或是演奏者本身也 被當作樂器,例如拍打自己身體與喊叫. 有時似乎只是純然展現演奏者的動作,例如正因"不正常地"使用樂器而幾乎無聲的演奏者的姿態,與不斷的移位,或甚至在演奏後半,走至觀眾席並演奏樂器,猶 如把字寫在格子外的行為. 另外除了音響效果之外,作曲家應該也有兼顧到曲子整體架構,不過這我就聽不出來了. 作曲家在簡介中提到如此的結合關係或許可比擬於粘土質材與楔形文字之間的奇妙關係,自然 我們也可以想到另一個極佳的範例,中國的書法藝術. 我不由得聯想到幾個月前所看的,Laetitia Sonami的演奏(請參看前文May. 21st, 2004),她的表演直覺上,似乎更讓人能感覺到這種結合關係的存在. 簡介最後,作曲家提到在"速度論",他想作的是屬於聲音的寫作,顯然前面提到Sonami的表演似乎也可歸為一種聲音的寫作,不過相較之下"速度論"中著 重的是聲音材質的內秉與有著更加哲學上的思維與辯證.

第二首曲目"完美的節拍",我完全不知道他在幹嘛.

下半場壓軸的是第三首曲目"星群".這個作品最大的特點之一或許就是Xenakis為此創造的樂器sixxen,所發出猶如甘美朗的聲響了.另外就是曲子中特別設計節奏反覆行成的交錯,刻意不一致的演奏,所形成的樂音叢集或是"星雲",猶如電子音樂中的"顆粒合成"效果. 作品分成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由sixxen起頭,而後交互演奏鼓套與馬林巴琴、木琴或電顫琴. 第二樂章演奏金屬材質樂器(sixxen),第三樂章演奏木質樂器(馬林巴琴、木琴等),最後第四樂章演奏皮質樂器(各類鼓). Strasbourg團六位團員超人般的教巧與無比默契在此首作品展現無疑,演奏完畢,觀眾皆幾乎報以最熱烈的掌聲,除了作品本身之外,團員六人行雲流水般的演奏姿態,無疑地也擄獲了觀眾的感官. 對於一首當代音樂作品的演奏來說,這樣的場景似乎並不常見到,或許"當作品完成之後,就讓音樂自己來說話"還是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儘管可能由於音樂廳本身的問題,使得樂器聲音聽起來模糊而沒有CD中乾淨而寧靜的氣氛,CD中第二樂章sixxen所發出的泛音效果,在現場就似乎也不是那麼引人注意(雖然我得承認我是回家之後,聆聽已經好久沒聽的CD才發現的).


金馬影展影片極簡心得...part2
五道電影難題
The Five Obstructions http://www.goldenhorse.org.tw/2004/program_4.php?m_id=325&ln=

完人的跳躍XDXDXD

當拉斯馮提爾在第一個難題中下的限制包含每一個剪接不得超過12格時,我心裡就想著真的還假的,我有沒有看錯?!不過當約根萊斯完成的影片撥出後,現場的 觀眾才曉得這兩個人是玩真的,而且約根萊斯高超的手腕使得這個限制反而成了送分題. 之後拉斯提出的刁鑽的限制,更多集中在試圖要讓約根萊斯在影片中洩露出自己的感情,以作為對拍攝的主客體關係作更一步的關注(呃...應該是吧...?) (或是更直接的,約根萊斯說的,拉斯對於苦無機會向他請教的一種惱羞成怒...).而約根萊斯精采而優雅的反擊,願意與這個"壞小子"瞎攪和的氣度, 以及當然兩人一直保持不斷創新的態度,贏得電影撥畢後大家熱烈的鼓掌.

熱帶幻夢 ( Tropical Malady )

http://www.goldenhorse.org.tw/2004/program_4.php?m_id=310&ln=

影評:http://www.goldenhorse.org.tw/2004/news_1.php?id=134&ln=ch

最困惑難解的地方,很明顯的是導演在開頭可愛的愛情故事之後,突然接了一個幾乎完全沒有相關性的神話故事現代版,而且顯然和前一段來比可以說是隱晦至極. 電影開頭片段的文字說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野獸,我們得想辦法與牠交談,訓伏牠,那麼這個表現主義味道極重的暗夜叢林尋白虎精記,是否在呼應片頭之外,還 有其他更深而難以意喻的涵義呢. 我的偏執的小腦袋只聯想得到Schoenberg所寫的表現派風格歌劇"期待",內容大致也是一個女子在深夜中進入森林尋找他的情人.不過在電影中,配樂 的不是無調與神經質的管弦樂,而是叢林中無止境的蟲鳴,正猶如夜深人靜時的耳鳴聲. 不過歌劇中的女子一步步接近的是真實的瘋狂,而電影中的獵人卻似乎最後找到瘋狂中的真實. 叢林的拍攝與蟲鳴音效都很仔細,導演看來不只很敢,而且是認真的. 而我也只有簡單一句話:I buy it. 期待導演阿比查邦衛拉希沙可下一部電影.